我爱技术网_SEO三人行

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缺芯潮”下国产替代的新机遇

网络整理:06-09 点击提交给百度收录

(原标题:“缺芯潮”下国产替代的新机遇)

·编者按·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芯片供应短缺问题愈演愈烈。最主要的问题还是芯片制造公司在去年疫情中的“错判”,在减少芯片供应的同时,却没有意识到全球主要经济体居家办公潮流所带来的芯片需求爆发式增长。比如数码、电脑、电视等品类繁多的消费电子,以及新能源汽车等产品,恰恰是中高端芯片的需求大户,令芯片需求大增。

面对这种形势,A股公司芯片设计和制造龙头们纷纷提价或扩产,以捕捉机会。产业链下游的一些龙头公司有些以提价应对原材料涨价,有些则在谋求分得芯片行业的一杯羹。

机构人士向《红周刊》表示,缓解芯片供应短缺问题至少要等到明年第二季度。芯源微公司高管则预计,当前是历史上中国半导体市场的最好时期,“至少会持续三到五年”。

按照国家芯片自给率的目标,即到2025年提升到70%——外媒测算2020年中国芯片自给率或在15.9%左右,芯片市场规模远超万亿。

某百亿私募向《红周刊》表示,芯片行业以及其有关键影响的行业,投资机会非常丰富。

全球芯片产业开启“涨价模式”

最快到明年实现新增产能放量

北京一家显示驱动芯片公司要求匿名的高管,在接受《红周刊》采访时正在机场候机,他介绍说,公司在工厂基地、销售、招纳新员工等方面都全力扩张,“业务非常繁重,每个人都很忙。”

这种状态不止他这一家,在这场席卷全球的“缺芯潮”中,芯片产业链公司受到空前关注,尤其是产业链公司产品涨价更是触发舆论热情。

有数据显示,从去年9月至今,晶圆代工厂已经有数轮涨价。最近,中国台湾地区的台积电更是创造了5天3次涨价的“新纪录”。

中国大陆晶圆厂方面,据媒体报道,中芯国际在4月1日告知客户,从当日起代工价全线上调,已上线的订单维持原价格,已下单而未上线的订单,不论下单时间和付款比例,都将按新价格执行。相比中芯国际,华润微电子在1月就做了调价。相关信息显示,中芯国际、华润微等大陆厂商调价相对“克制”,不同产品的涨价幅度从个位数到30%不等。

代工厂涨价,芯片研发和销售公司也跟随涨价。继4月1日发布涨价函后,4月15日,LED驱动芯片龙头晶丰明源再发价格调整函,原因之一是上游原材料成本、晶圆厂和封装测试厂成本上升所导致。

面对芯片短缺问题,国家之间为保证芯片供应链稳定都在出手应对。在华为事件之后,为了核心技术领域不被“卡脖子”,中国积极鼓励芯片企业发展。去年一年,中国涌现出数万家芯片企业。据外媒测算,2020年中国芯片自给率或在15.9%左右,按照国家芯片自给率的目标,到2025年芯片自给率将提升到70%。这对几万亿体量的芯片市场来说,意味着巨大的机会。

美国也在加速塑造完整芯片产业链,美国政府正要求产业界加大投资。目前,英特尔宣布将在美投资200亿美元兴建两座晶圆厂(工厂),发力代工市场。

据摩根大通此前测算,当前全球芯片需求比产能高约10%~30%。若代工厂扩产,按照3~4个月扩产放量,后续环节1~2个季度同步提升,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到明年第一季度将缓解芯片短缺问题。

但这种测算似乎有些乐观,方正证券科技首席分析师陈杭向《红周刊》记者解释称,供需错配主要来自于新能源电车和光伏对8寸半导体,以及5G手机和无人驾驶对12寸半导体需求的暴增,“而晶圆厂的扩厂周期是18~24个月,这是非常刚性的。”

某产业界人士也预计,芯片代工新增产能到明年初应会逐渐释放出来,到2023年,芯片供应将恢复正常。

在芯片短缺为芯片产业链创造了机遇的同时,下游行业则处在“忍耐”和“爆发”阶段。

自芯片短缺问题变得严重以来,下游的家电、电脑、数码以及新能源车等行业也出现涨价或限产的现象。最明显的是家电,去年底至今,50寸以上液晶电视纷纷涨价。

和依赖于上游芯片的家电行业相比,很多车企纷纷选择减产甚至停产,大众、丰田、本田、日产等全球汽车品牌都在减产或准备减产。有机构预计,芯片短缺已致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115.7万辆,今年全年减产规模预计超200万辆。

目前主要依靠库存芯片的华为,其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对于芯片短缺问题所带来的影响表示:如果未来没有半导体全球产业链合作……将导致所有消费电子产品涨价,在未来几年,涨价是可预期的事情。

对此,深圳正圆投资基金经理华通在接受《红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对比资源品等周期品,半导体的产能扩张更难,扩张周期也更长,因此半导体供需错配的周期和强度都高于资源品。最重要的是,后疫情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国家之间的竞争方向,都大幅提升了“含硅量”的需求,例如海外生活工具的全面电动化。“因此,这次半导体的紧缺是一次中长周期的共同作用。”

国产替代样本

京东方、小米与格力的“选择”

围绕芯片产业链和其下游企业群体的国产替代情形,记者发现,至少存在京东方、小米与格力等若干模型。

京东方是液晶屏国产替代的标杆,按照前董事长王东升“先屏后芯”的发展安排,京东方似乎走到了液晶屏所用芯片国产替代的进程中。

据媒体报道称,京东方2019年采购的屏幕驱动芯片中,有95%以上来自进口。京东方对此表示,最近几年,公司努力提升芯片的国产化率,“无论是种类,还是金额,都在积极推进(芯片的)国产化。”

接近京东方的人士李明(化名)告诉《红周刊》记者,“京东方2020年在国产芯片使用占比方面在快速提升,大概在10%~20%之间。”同时,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作为国内的最大面板厂,京东方实际上已从美国制裁华为等公司中汲取了经验,其去年就囤了很多芯片。从这方面来看,相对于其他的面板厂商,京东方已经具备了先发优势。

尽管京东方国产芯片占比还不高,但其对产业链的把握较为稳健。在4月13日的机构调研中,被问及“目前驱动芯片紧缺,公司是否有受到芯片紧缺的影响”时,京东方回复称,“我们一直注重产业链安全建设,目前虽然全球驱动芯片紧缺,但对我们的影响不大。”据李明介绍,京东方自有的芯片部门,就是从供应链安全的角度所做的布局,而不是要打造相应的核心能力。

据京东方2020年年报,在关联企业方面,相比2019年,北京奕斯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奕斯伟”)旗下某分公司新增成为京东方关联方。奕斯伟主要提供芯片设计和12英寸单晶硅等半导体材料生产,该公司邀请了王东升担任董事长。

李明将奕斯伟和京东方的关系比作海思之于华为。据京东方高管介绍,当前公司处于满销满产状态,订单饱和。同样,公开信息显示,奕斯伟各业务条线目前也是满负荷工作。

据了解,京东方的订单排期仍在变长,李明介绍说,“以前一个月就能交付的,现在要等三个月。”相比大客户,一般客户的排队时间更长,需要6个月左右时间。价格方面,2020年京东方不少产品价格上涨30%-40%。李明认为,这一涨价趋势还将长期持续。

相比京东方的从容,小米和格力等手机及白电厂商则面临不同境况。

小米中国区总裁卢伟冰2月24日在微博发文表示:“今年芯片太缺了,不是缺,而是极缺……”

手机厂商所用的中高端芯片,一般绕不开高通,且产品价格不菲。Gartner数据显示,2020年小米一共支出了87.9亿美元用于购买芯片,同比增长26%,采购量同比增速位居全球第一。

为了保证自身的芯片供应,小米也在尝试研发芯片,比如新推出的芯片澎湃C1,以及最早的澎湃S1。对此,Wit Display首席分析师林芝告诉《红周刊》记者,“澎湃S1作为主芯片,它的技术难度、运用成熟度,整个生态并不完善,运用在手机上从各个方面来看都没有优势,所以产品推出受阻后对方向进行了修改。目前推出的澎湃C1是偏图像传感器的辅助类芯片,这种功能性芯片对提升手机体验有一定帮助,拍照优势更明显,但技术门槛不高。以前华为也是从功能性芯片慢慢延展涉猎到主芯片上来的。”

和小米类似,格力电器在芯片采购方面的开销较高,据其董事长董明珠表示,格力每年需要50亿元至80亿元的芯片。但据相关数据,在500亿元的中国大陆家电行业芯片市场中,本土化配套率仅占5%。

格力在2018年开始布局与自身主业相匹配的芯片业务。据格力高管2020年6月介绍,2018年格力电器的芯片开始投入实际使用,2019年使用的芯片超过1000多万片,格力的室内机、室外机和遥控器的芯片使用了自己生产的芯片,并且很快格力几乎所有的空调产品都会用到自己生产的芯片。其中,格力电器自主研发的AI芯片已进入AI智能空调。

对于京东方、小米和格力在芯片产业上的布局,华通认为,这些终端厂商都是比较成熟的龙头,芯片短缺并不会对这些行业的竞争关系产生太大的影响。“以小米和京东方为例,小米因为商业模式的原因硬件产品线很多,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影响。所以其主营业务手机终端和京东方的面板业务都会受到缺芯交货时间的影响。只不过,因为其体量和影响力较大,受到的影响会比行业平均要好很多。”

陈杭则认为,缺芯会导致稀缺产能优先满足大客户,“这样的结果就是产能更加向龙头集中,他们在供应链会有相对更高的议价权和未来更为集中的产业地位。”Gartner研究副总裁盛陵海则进一步表示,“从这方面来看,拿得到产能的公司一般来说都是大公司,所以现在对小公司、初创公司来说不是一个很有利的局面。”

同时,陈杭强调,一定要区分自研芯片和自产芯片,“现在绝大多数人所谓的自研芯片指的是芯片设计,跟芯片产能没有任何关系,这反倒加速了芯片产能的稀缺。目前有自建晶圆厂的中国家电企业很少,家电龙头的芯片大概率也只是芯片设计。虽然可以认为其提高了自研程度,但资本市场不会为非业绩之外的‘附加能力’给予更高估值。”

本土芯片产业链站在风口上

10年长周期、大赛道在逐步确认

整体上,随着芯片短缺的持续,国产替代阵营真实受益的公司还是产业链内公司(见表1)。

盛陵海向记者坦言,“主观上来看,手机、汽车等消费电子行业都受到了较大程度的负面影响。反过来看,中国的半导体公司如代工厂有可能迎来新的机遇,毕竟公司的订单要比其他时候多一些。设计类的公司也是如此,其在国内的产能会增多。此外,还有国内的供应商也有类似的机遇,因为国外厂商的芯片更难被控制管理。”

华通则进一步表示,“芯片的全面性短缺,提供了一次供需之间匹配关系优化的机会。这次优化是一次系统性的复杂运动,优化的方向是彼此选择符合自己未来长期利益的合作伙伴。国产替代过去面对的最大的难题就是下游替代的机会成本太高、替代风险太高。这轮芯片短缺,使得国内芯片制造企业和芯片设计公司在过去几年的努力成果得到了凸显,进一步大幅降低了国产芯片替代的门槛。过去的一段时间,我们确实观察到,不仅国内芯片制造公司和芯片设计公司有非常好的配合,而且国内终端客户也在大举切换自己的芯片供应商,国内的芯片企业得到了很好的认可。”

作为芯片产业链中的一员,主营涂胶显影设备及单片式湿法设备,客户涵盖台积电、中芯国际、华为等公司的芯源微,就感受到了芯片市场“夏天”的到来。其近期在互动平台表示,目前全球都出现“芯片短缺潮”,半导体市场的景气度依然很高,公司订单饱满。对此,芯源微董秘李风莉向《红周刊》记者表示,国内的芯片产线都处于积极扩产状态,从而带动了整个设备行业热潮。作为设备厂商,芯源微2020年至今的订单量增幅较快。

据李风莉介绍,芯源微目前正在积极扩产,一方面公司通过把库房等辅助区域整改成为装配车间,扩大生产区域,并对员工采取“两班倒”等方式提高产能;另一方面公司正在新建厂区,预计2021年第四季度能够投入使用,产能紧张的问题将能得到缓解。

但是同样随之而来的还有供应链的紧张。李风莉介绍,芯源微获取零部件的周期正在变长。以前一些核心部件的供货期在2~3个月,而现在供货期最长的需要等待6~8个月。她表示,供应链危机是芯片在实现国产替代过程中的一大难点。

李风莉预计,到2021年下半年供应链会更加紧张。“所以我们现在的策略和华为缺芯时一样,就是不断备货,尤其核心部件会多备一点。”她建议,行业内厂商要抓住核心部件国产化替代机会,从而实现全产业链的共同突破与做强做大。

李风莉介绍说,芯源微希望在芯片国产替代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据芯源微董事长、总裁宗润福表示,“当前中国的半导体市场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是黄金窗口期。且黄金期至少会持续三到五年。”

对此,华通表示,根据一些咨询机构分析,中国大陆公司仅占全球半导体市场总份额的5%,国产替代空间是数万亿元人民币。中国政府在推动转型新兴产业所做的布局方向中,“含硅量”都是大幅提升的,而作为中国布局的新兴产业方向,一般不可避免地会成为大国之间的竞技赛道。“因此不难看出,芯片的需求量在未来10年内都是有可能出现比过往更加强劲的增长。同时,芯片是实现自循环自主安全的重要环节,也是几乎所有产业最具话语权的环节。”

陈杭也表示,“半导体对于中国来说一直是一个供给侧主导的市场,是缺少供给,不是缺少所谓的需求和市场空间。”

但半导体国产替代确实存在难点,盛陵海介绍说,“芯片产业链长且复杂,如包括设计、存储、封装、测试、操作系统等,是‘十亿起步,十年结果’的行业。目前,芯片制造的关键设备和技术还掌握在美国手里,如半导体设备公司,美国在前5大公司中占了三个。”

芯片产业链价值“称重”

“共同”看好的是龙头地位

众所周知,芯片产业链包括设计、制造以及封测主要三个类别此外,还包括各个类别的配套的材料生产和设备制造等相关产业。那么,谁处于价值链的最顶端呢?(见附图)

华通表示,芯片产业链又可以分为五个关键环节,芯片设计(fabless,包括韦尔股份、卓胜微、兆易创新等)、芯片制造(foundry,包括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芯片设计制造一体化(IDM,包括华润微、士兰微等)、芯片上游材料(包括沪硅产业、立昂微等),芯片下游封测(包括长电科技等)。

他认为,“在未来两年拥有新增产能的IDM公司士兰微机会最大。因为过去中国芯片IDM公司需要在设计和制造两个环节同时竞争,处于非常劣势的地位,而新增产能则意味着在中期‘缺芯潮’的环境中可以吸引更优质的客户长期绑定,这种绑定不仅会影响到老产能的优化,同时先进产能也带来了未来产品线优化,所以这样的公司行业地位提升将会非常显著。其次是能够获得下游芯片产能支持的芯片设计公司,由于国内的芯片设计龙头公司大部分在行业中都处于领先或是快速成长的阶段,目前在‘缺芯潮’中又都普遍得到了国内芯片产能的支持,因此即使在‘缺芯’的环境下,市场份额也还在持续扩张,甚至毛利率还有提升。当然,芯片制造公司也迎来了一个很好的窗口期,因为一般情况下新扩产能都需要一个时间不短的客户导入期和产能爬升期,‘缺芯潮’能够帮助芯片制造公司缩短这一时间窗口,从而优化财务报表。此外,芯片上游材料和设备国产化的成长性在未来5年都会非常好,能够跨越‘缺芯潮’的周期。”

对此,陈杭有不同观点,他指出,“处于芯片产业链最顶端的是设备和材料,同时也是被美国卡脖子的领域。其次是制造,再次是设计和封测。”因为按照陈杭的排序来看,设备和材料、制造、封测和设计的突破难度由高到低,而国产化率则由低到高。同时,他表示,“目前设备中的硅片和光刻胶已经取得了突破和进步,刻蚀机、PVD、CVD、清洗机、氧化设备等领域同样取得了相关节点的快速进步。其中,作为设备龙头的北方华创处于芯片产业链价值链的顶端;其次是被美国卡设备的中芯国际。”

盛陵海更看重龙头优势,他提出,“在某个细分领域,如果这家公司是国内首屈一指的,位置不可撼动的,它就有价值。如CMOS的龙头韦尔股份、国内内存龙头兆易创新、国内代工龙头中芯国际、国内设备龙头北方华创等,这些龙头企业长期来看的确定性都比较高。因为作为国内的龙头企业,它们肯定有自己独特的能力,并且它们往往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对象。尤其是中芯国际,作为半导体本土化供应的一个关键参与者未来几年的业绩还是会有一个比较良性的增长。”

此外,盛陵海表示,部分非龙头的利基公司也具有确定性。如格科微,虽然CMOS市场的份额要少于韦尔股份,但是由于其产品比较“扎实”,它的路是别人无法复制的,所以也比较有竞争优势。再如全志科技、瑞芯微、圣邦股份等,虽然营收规模并不大,市场也有一定的局限,但在竞争激烈的半导体市场“存活”多年,并且每年都可以增长一点,这也说明了它们的韧性很足(见表2)。

芯片股当前估值偏高

等待“常胜将军”的出现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芯片股的估值并不低。据记者梳理,相比其他行业,目前芯片股的估值整体偏高,与历史相比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15日,芯片指数(884160)的市盈率为80.88倍(TTM,下同),但与其近5年的估值中位数107.51倍对比,则处于低位。

对于芯片板块的高估值现象,华通表示,中国的芯片公司估值相对其他行业较高有两个原因,一是芯片的壁垒以及重要性带来的;二是由于行业处于一个产业的早期阶段,是以估值扩张的方式来获得资源的快速流入。但目前来看,芯片股估值上行的阶段已经结束,在缺芯的供需不平衡的环境下,未来两年内其估值大概率是一个稳中缓降的趋势。所以,芯片股如果能够借行业普遍缺芯的机会来提升自身的行业地位,那么未来两年还是能够享受一个成长的收益。

他进一步指出,从长期的角度看,“缺芯潮”带来的投资机会并不是半导体价格的上涨,而应该是供需从失衡到再次均衡的过程中。这之中应该注意,谁能够匹配到一个长期有保障的优质产业资源?因此,“缺芯潮”是一次产业的洗牌。

华通同时表示,他会关注两类公司,一类是在“缺芯潮”中行业地位提升最快的公司;另一类是渡过“缺芯潮”之后还有很大成长空间的公司。

陈杭认为,目前由于芯片公司长达10个月的单边下行,其估值已经大幅下滑,很多细分板块的龙头估值已经明显低于“茅指数”公司。并且芯片公司又具备极强的产业成长性,所以龙头估值相对高估也属合理。其中,少部分的标杆龙头通过业绩增长,在没有大基金和短期财务型PE机构减持的情况下还能享受少量估值溢价。而大多数其他企业的估值,则会随着业绩变化而出现波动,如果有大规模的减持发生,估值就会持续受到压制。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一些新股的估值处在高位。

盛陵海则认为,芯片公司是否高估,主要还是看这个公司的产品是否突破了技术障碍,是否形成了一个可以爆发出比较大能量的产品,“如果这个产品的市场已经很成熟了,其也没有突破点,这样的公司的估值就不低。”

Tags:[db:TAG标签](510912)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_SEO三人行——“缺芯潮”下国产替代的新机遇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