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技术网_SEO三人行

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存款利率持续下行,投资者如何应对?

网络整理:05-11 点击提交给百度收录

(原标题:存款利率持续下行,投资者如何应对?)

今年以来,存款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大中小行普降存款产品利率,村镇银行出现“取款难”事件,三年期与五年期存款利率持平或倒挂,有网友吐槽“自己连存款都不配存了”。存款作为做普通也是风险最低的产品,在居民的资产配置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存款利率为何逐渐下行?投资者如何应对?遭遇信任危机的中小银行的存款还能不能买?

利率为何持续下行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说,一国的基准利率和经济增长两者往往呈现出正相关性。经济高速发展时,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量增加,资金会相对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基准利率会上行。同时,为了防止经济过热,货币当局和监管当局往往会选择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或提高基准利率等政策,进一步推高利率上行。反之也如此,当经济处于下行期时,实体经济对资金需求下降,货币政策宽松,利率下行。而对于国内的经济而言,从2010年至今,GDP增速从12%持续下行,利率也呈逐渐下行的趋势。基准利率的下行,进而会带动存款利率的下降。

而除了经济周期的影响因素外,政策导向是另外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对于国内而言,在地缘冲突、海外通胀、国内疫情反复等因素的影响下,经济在短期受到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政策多次强调金融让利、服务于实体经济,直接体现就是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显著下降。

而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贷款利率的不断下降,也导致银行的净息差(即NIM)快速地走低。要保证银行业自身健康发展,同时还能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势必需要从银行的负债端努力,降低银行的负债成本,这也要求银行通过降低存款利率实现。

第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则是利率市场化。在利率市场化之前,中国人民银行以“基准利率”作为商业银行存贷款的定价基准,银行只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上下浮动。但随着利率的市场化,贷款利率先于存款利率放开,商业银行贷款定价以报价行每月公布的LPR报价作为定价基准。而存款利率也从2015年之后逐渐放开行政管制,在今年5月于《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存款自律定价机制改革后,存款利率也更进一步市场化。商业银行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在存款自律定价机制考核的约束下,商业银行有动力降低其存款利率,以获得在央行MPA考核中的加分。

因此在种种因素下,银行利率的下行也就顺理成章。

投资者要如何应对?

从目前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利率下行当然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当前经济发展面临失速的可能性下,降低利率,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当然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对于很多的储户而言,可能并非如此。

根据此前央行前行长周小川在演讲中提到的数据,目前我国的住户部门的储蓄存款已经超过80万亿,人均存款约5.8万元。可以说,存款是居民财富中除了房产之外,占比最高的产品。因此在存款利率持续下行的情况下,很多人不知道该不该继续买存款,特别是对于很多风险偏好低的中老年储户而言,更是如此。

首先,对于风险偏好低的储户而言,可以选择其它具有一定替代性的产品。如货币基金、纯债基金、银行现金管理类理财工具(如银行各种宝宝类产品)、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等。

与银行存款相比,这些存款虽然不具有保本的性质,但在风险性、流动性与收益性方面,与银行存款类似。例如货币基金,其投向均为国债、央票等信用等级最高的信用债,虽然理论上不具有保本性,但从国内外货币基金发展的历史看,只有在个别金融危机事件时,才可能出现略微的亏损。还有近期热卖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其底层资产也均为银行间的同业存单,同样是出现亏损可能性极低的产品,只要避免频繁的申赎,长期持有也能够获得比银行存款更高的收益。

其次是选择同样具有保本性质的产品,如大额存单、保险产品等。不过大额存单门槛较高,一般最低20万元或30万元起售,并不适用于一般的投资者。同时,大额存单还有期限较长、流动性弱的缺点,再加上多数时期购买大额存单时都要等待一段时间,这实际上降低了大额存单的实际收益率,因此需要客观看待其实际的收益。

另外一种具有保本性质的则是保险类的产品,像近两年热销的“增额终身寿险”,就是在货币基金、存款等产品收益率逐渐下降背景下,作为一种替代品而热销的。与银行存款相比,增额终身寿同样具有类似的保本性质,且部分产品可以达到3%-3.5%的年化复利,如果长期来看,确实是一种远高于存款收益率的产品,且具有一定的保障属性。但其缺点同样明显,缴费期间,资金的灵活性要差很多。

除了选择同样具有保本性质产品和类似的产品外,适当提升个人的风险偏好,增加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也是一种选择。从财富管理的发展来看,当前权益类资产配置的性价比要显著提升,如注册制的改革、退市制度的完善、机构投资者占比的提升、Reits等资产的入市、养老金及险资入市比例加大等因素,这些都使得权益市场的发展日渐向好。而未来随着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模式的转变,也必然需要大力资本市场。因此,对于财产增值需求较高的投资者而言,加大权益资产的配置比例,更加有必要。

最后一种方式则可能具有争议的,就是选择中小银行的存款产品。从各银行的存款产品来看,主要也是大行的存款产品利率下调得较多,中小银行即便下调存款利率后,目前很多的一年、三年期存款产品利率仍然十分具有吸引力。但近期由于“村镇银行取款难”的事件,使得中小银行遇到了鲜有的信任危机。中小银行的存款即便利率更高,也并不受储户的待见,甚至宁愿损失定期的利息,也要将其存款转移到大行中。

中小银行存款还安全吗?

先说结论,只要被存款保险制度覆盖,大中小不同银行存款的安全是一样的。为什么这么说?可以从大多数储户对于小银行存款安全性的质疑来看。

第一种质疑,无论是此次“河南村镇银行取款难”的事件,还是过去一些银行客户遇到风险事件的,都是中小银行居多。

先抛开负面新闻更具有传播度的角度不说,可以看各类银行的数量。根据银保监会的数据,截至2021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多达4604家,其中农村商业银行1596家、农村合作银行23家、农村信用社577家、村镇银行1651家。也就是说,大家较为熟悉的中、农、工、建、交、邮储,再加上几家知名度高的全国股份制银行,总计也不过十几家为大家所熟知。而更多不知名的农商行、农合、农信社、村镇银行合计占到了84%的数量。也就是说,即使各种银行发生风险事件的概率是相同的,占据绝大多数的中小银行风险事件必然更多,也为更多人所关注。

第二种质疑,从存款利率上看,中小行存款利率普遍要比大行高很多。很多地方性中小行一年期存款的利率甚至可以高达4.5%甚至更高,相比之下,国有大行一年期定存的利率才2%左右。既然给了这么高的利率,是不是风险就更高?

显然并非如此,从不同银行的竞争性来看,大行比中小行有更好的品牌声誉,在吸收存款时,就能以更低的利率吸引到存款。如果以一般的商品作为对比,大行在卖“存款”这种产品时,利率更低对于客户而言,就是客户购买这种产品的价格更高。就像同样的产品,即便质量一样,品牌性更强的产品总是比其它产品卖得更贵一样。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大行线下网点遍布全国甚至海外,线上各种功能齐全,储户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能够便利地存取使用。而中小行往往立足地方,网点也仅限于某地区,线上渠道的建设也比较简单,只具备一些最基本的功能。从这方面来说,用户在选择中小行更高利率的同时,其实是选择了一个相对没有那么便利,也缺乏其它权益的一种产品。

除此之外,中小行与大行的服务群体有明显的差异性。二者不论是存款的利率还是贷款的利率,都具有较大差异性。大行遍布全国,往往优先服务大公司、大客户,这些企业信用情况好,能够享受到更低的贷款利率。中小行仅服务地方区域,多数为中小企业和收入更低的人群服务,小企业风险更大,贷款的利率也往往更高一些。整体上来说,中小行在吸收存款时给更高的利率,成本就更高,但在贷款时,定价也更高。而大行则恰好相反。其实这也是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的重要部分。每一类有不同需求的人和企业,都能够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金融产品。

因此,综合来看,中小行更高的存款利率与其竞争策略、客群定位等方面息息相关,与部分人认为的“给了这么高的利率,是不是风险就更高?”观点并无关系。

更重要的是,对存款这种产品,都同样受到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从这些方面来看,就可以理解了为什么中小行存款和大银行的存款具备一样的安全性。

而很多人由于“河南村镇银行取款难”事件,由此引发了对中小银行的信任危机。但就这次事件本身而言,更多是一个很罕见的个例事件,由目前警方披露出来的情况看,无论是村镇银行还是第三方的线上渠道,都沦为了被利用的犯罪渠道,因此出现了储户“存款”变成“被诈骗”的恶性事件。这或许就类似于媒体报道中“储户被骗到假网点存款”的事件一样,品牌、渠道等都沦为了犯罪利用的对象。而对于村镇银行这个群体,或许其确实存在本身固有的经营、管理等问题,也因此出现很多村镇银行被接管的情况。但如果由此以后避开全部中小银行或者同类银行的存款或其它服务,既于己无益,放弃了可能更适合自己产品,也无益于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

【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

本文由“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星图金融研究院 发表,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Tags:[db:TAG标签](496341)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_SEO三人行——存款利率持续下行,投资者如何应对?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