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技术网_SEO三人行

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银行「稳健理财」的美梦该醒了

网络整理:01-22 点击提交给百度收录

(原标题:银行「稳健理财」的美梦该醒了)

文/木爷说

今年以来「股债双熊」大环境下,股票、基金跌跌不休。就连一向「浓眉大眼」的银行理财产品也出现了净值回撤,产品亏损甚至成为了普遍现象。

这让不少追求稳健收益的投资者难以接受。客户投诉一路从银行网点杀到总行;从地方监管局逐级传递到会里;从传统的线下聚众维权到线上拉群、发视频,不讨要个说法誓不罢休。

熊市是一面镜子,让投资者真切体会到,过往稳赚不赔的「稳健理财」产品也会亏损。事实上,现在所谓的「稳健理财」产品基本都是转型后的净值型产品,跟以往刚性兑付产品,根本就是两回事。

「稳健理财」的美梦该醒醒了。

1

资管新规实施前,以银行理财为代表的刚兑产品,几乎都是采用「滚动发售、集合运作、期限错配、分离定价」的资金池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下,同一家资产管理机构的所有产品,基本都放到统一的资金池里投资,期限几个月的产品往往对标几年的资产。到期产品的本金和利息,不是来源于产品持仓资产到期或出售的变现资金,而是由新发售产品募集来的资金兑付。

因此,即便产品投资的资产价格巨幅波动,甚至资产违约造成巨额损失,资产管理机构也可以在资金池里,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填补窟窿。如果亏损太大,甚至资金池被勒令清理,资产管理机构或财富管理机构则会自己掏钱,确保产品能按预期收益兑付。

所以,这些刚兑产品本质上并不是资管产品,而是资产管理机构或财富管理机构的负债,是金融机构向社会大众「借」钱投资的影子银行业务。

换句话说,投资者良好的体验是金融机构违规给「惯出来的」。

这种产品刚兑模式下,投资者获得了远高于无风险利率的高收益,风险却由资产管理机构、财富管理机构承担。这容易诱发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也违背了「买者自负」的资管业务本源。

以招商银行为例,其理财子公司招银理财2021年底的管理规模2.78万亿元,当期净利润32.03亿元。然而,招商银行对理财业务回表资产,累计计提的损失准备达到207.50亿元,接近招银理财当年利润的7倍。

不能说更多了,懂的自然懂。

资管新规实施后,所有资管产品全面进入了真净值时代。刚兑产品这种本质上是金融机构负债的「假」资管产品,已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真正由投资者承担风险的净值型产品。

2

面对这个划时代改变,不仅仅投资者还没转变过来,不少资产管理机构和财富管理机构自身也没做好转变的准备。

银行理财子公司等资产管理机构,仍希望能管理出「低风险、高收益」产品。一方面想尽一切办法控制产品净值波动,期望净值曲线仍然能走出与老产品类似的形态。

另一方面为了维持产品的高收益,在非标资产严格受限、市场利率走低情况下,不得不增加股票、可转债等价格波动更大的资产投资。

银行理财子的母行等财富管理机构,仍沿用刚兑产品的销售套路。为了销售更加顺利,想尽一切办法最大化「继承」刚兑产品在投资者心中长期以来的信任。混淆「预期收益率」和「业绩比较基准」的概念,打着「稳健理财」旗号,把净值每天波动、到期收益不确定的真净值产品,销售给低风险偏好投资者。

在债券市场相对平稳,股票市场持续上涨时期,这种真净值产品回撤较小,且持有收益可观。因此,整体上打着“稳健理财”旗号并没有遭到较大挑战。

来到今年,债市和股市双双疲软,市场行情急转直下。不但基金产品瑟瑟发抖,银行理财产品最终也没能扛住,出现大面积亏损。

根据Wind数据统计,在今年股市低点的3月16日,近一周有披露净值的15371只银行理财产品中,7072只产品最近一周的投资回报为负数,占比高达46%。

拉长持有时间来看,这15371只银行理财产品中,3613只产品今年以来的投资回报为负数,占比23.51%。其中,185只产品亏损大于5%,694只产品亏损大于3%,2104只产品亏损大于1%。

净值型产品跟之前的刚兑产品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就像一只猫,把它画得再像老虎,最终还只是一只猫,不可能成为老虎。

不管资产管理机构把产品收益曲线阶段性地做得跟刚兑产品多相似,财富管理机构如何尽一切办法把这些产品包装成刚兑产品,只要市场出现一定程度的调整,「稳健理财」就再也站不住脚。

3

纵观近期的客户投诉案例,主要原因是投资者对净值型产品不了解,以及产品的实际表现与投资者认为的「稳健理财、低风险」不符。

有一个典型的案例就很好说明了这些问题。有位投资者在XX平台看上一只二级债券基金,中低风险评级,近1年收益率5%以上。可是买入后连续4个交易日下跌,净值合计回撤并不大,约-0.5%。

但这位投资者就已经愤怒了,表示:「当初买主要看重安全,XX平台推荐基金我当时就相信了,就看了利率和中低风险就买了。我买的是中低风险理财又不是高风险股票,买之前没有充分告之我风险,买了四天亏了一千块钱,我买理财近十年从没碰到这种情况,这不是诈骗是什么,我现在要求退我买之前本金,别砸了你们的招牌」。

从这位投资者的诉求中,不难看出他把「近十年理财」的经验复制到本次投资上,把基金产品当成了刚兑理财产品,只看「利率」(事实上这是基金的历史业绩,仅代表过去表现,与银行存款利率承诺未来收益完全不一样)和「中低风险」(事实上中低风险不是无风险,也有可能亏损)就买了,并且买入后对产品短期的亏损无法接受。

这个案例固然有投资者未改变刚兑产品投资习惯和认知的原因,但销售平台也有一定责任。在推荐该基金时带上「稳健理财」来宣传,强化投资者固有的错误认知,却没有做到让投资者充分理解产品收益不确定的事实。

这波「稳健理财」产品大面积浮亏,虽然是一次较好的投资者教育。可是靠事后投资者以「交学费」的方式成长,显然不如事前充分披露清楚产品风险,更能获得投资者的长期信任。

混淆净值型产品与刚兑产品的区别,能过得了一时,但终究会露馅。

4

刚兑产品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投资者的稳健理财需求还在,该如何是好?

对资产管理机构而言,资管新规实施后,非标资产投资和摊余成本法估值均受到严格限制,要制造出高收益且无风险的产品已无可能。因此需要对「稳健理财」产品重新作出可量化的明确的定义。

比如产品在一定持有期内的盈利概率是多少(如滚动持有产品一年的盈利概率不低于95%),或者在怎样的市场条件下,产品的最大回撤控制在多少范围内(如一年内国债利率水平上行50bp,产品最大回撤不超过-1%)等等。然后严格按照产品定位来管理。努力把产品风险收益做到「可预期」或「高确定性」,配置高风险资产需慎之又慎。

对财富管理机构而言,若要打着「稳健理财」来销售净值型产品,事实上就已经对产品的未来表现做了一定程度背书,必须慎之又慎。毕竟不少投资者仍然把「稳健理财」与以往的刚兑产品划上等号。

这时候,既要严格产品售前准入,售中投资者适配,售后产品风险监控;也把「稳健理财」的新定义必须全面明确地披露出来,把产品风险清晰地传递给投资者,不能把净值型产品跟之前的刚兑产品一样销售,过分强调收益,并做好投资者教育和陪伴工作。

事实上更优的选择是,放弃与刚兑产品深度绑定的「稳健理财」标签。在投资者购买时,就把这净值型产品与刚兑产品明确区分开来。

对投资者而言,重构对净值型产品的认知,调整投资收益预期,是当前大部分投资者必须补的课。

过往刚性兑付的「稳健理财」产品已不复存在。现在的净值型产品不会「稳赚不赔」。购买前,需要深入了解产品的投资策略、持仓资产结构和信用风险。买入后也不能高枕无忧,而是需要定期去察看产品净值的变化和最新投资情况。

即便资管新规已经过渡了4年,但直至今日「稳健理财在不少投资者眼中,依然是保本刚兑的代名词。

表面上,这对资产管理机构和财富管理机构来说是个红利,通过「稳健理财」的招牌,能向投资者快速推广转型后的净值化产品,增加AUM和客户数。

事实上,却有点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净值化转型后,股票市场的波动、持仓债券的信用风险等,都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产品的净值波动,并最终由投资者承担相应的风险。

保本刚兑的「稳健理财』门面,终究是装不下去的。

「无风险、高收益」的刚兑理财产品本来就与金融常识相悖,退出历史舞台在所难免。

昨天是清明节,让我们给过去保本刚兑的银行理财产品上一柱香。毕竟这些产品曾经给大家提供了无风险、高收益的良好投资体验。

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世间万物都将归于常识,投资理财也不例外。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馨金融 发表,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Tags:[db:TAG标签](437754)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_SEO三人行——银行「稳健理财」的美梦该醒了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